相信提到温尼伯,大家可能会有两种反应,第一个就是:那是哪里?第二个就是:太冷了。的确,对于一个一年有一半的时间处于冬季的地方,很多来自中国南方的学生都很难第一时间接受,连我这个出生在中国北方的妹子,都是自己在出发到温尼伯之前准备了好几件厚外套和羽绒服,其实当时我来温尼伯的时候才六月初。
从温哥华飞温尼伯大约2小时左右,但有跨区,所以有4小时时差。我到达的时候是下午四点多,出机场时,虽然是夏季,但已经感觉凉凉的,那时我穿短T恤和长薄外套,长裤,球鞋。温尼伯的六月还是非常舒服的。温尼伯是个人口不多的城市,70多万左右,还比不上咱的一个区,尽管是快下班的时间,街道上也不会看到很密集的人群,很安静,路上看到整齐的平房整齐地一栋一栋排列在路的两旁,如果经常去电影院看美国小电影,就会直接想象到那画面。路面除了树叶也就没别的了,干净舒适。
温尼伯的夏天短暂,冬天比较漫长,气候变化不定。一月二月最冷的时候,有零下30多度,体感温度甚至可以到零下40多,但也不经常,零下20多的情况比较普遍。备好羽绒服,秋裤,雪地靴,帽子,手套啥的就行了,不要被这边的冬天吓到了。毕竟在外面的时间不多,基本都是在室内,有暖气,穿短袖都行。
到达温尼伯的第一晚,我的晚餐是被安排到吃中餐,好吧,说实在,作为一个对吃很讲究的天津人来说,我对于其他国家的中餐,是从来不报希望的。而这顿晚餐,确实,也没出乎意料,还好一开始没抱希望,哈哈。当然,如果对于国外的学子,当吃腻了汉堡,pizza,墨西哥卷,三明治,沙拉,自助餐等后,吃到那么一顿不太正宗的中餐,还是会觉得有家乡的感觉的。
谈完吃,也该谈正经的了。我所在读的是曼尼托巴大学研文专业—应用商业管理。提到研文,很多人的脑海里会浮现出“要么研究生,要么本科,研文是个什么鬼?”这个想法。
这里跟大家稍微解读一下,那“硕士”英语是Master Degree Programs,毕业后有毕业证书并颁发硕士学位。而研究生文凭课程,也就是我就读的研文,英语是Post-graduate Certificate或Graduate Diploma,毕业后只获得毕业证书,不颁发学位。“研文”是加拿大高等教育的一个特色,属于加拿大职业教育类的一种,一般学制为一年,也有少部分两年的专业。研究生文凭主要由负责职业教育的学院(college)开设,而不是大学(university)。有点像我国的成人大学或者继续学院之类的。
我所在读的这个certificate,一年的课程,三个学期,每个学期之间会有一个月的假期,课程的设置也是和未来在加拿大职场的需要相关的一些课程,比如会计管理,项目管理,商务沟通,金融管理等等基础入门课程。
下面来说说曼尼托巴大学,说实在,比起多伦多大学,从外观上看,我比较喜欢曼大的建筑风格的,那栋标志性哥特式主楼,还是很有古老和历史感的。整个大学没有围墙,但所有相关大楼都集中在一大片区域,楼与楼直接的间隔挺宽的。
我刚来的时候还在纳闷,冬天怎么办,楼与楼那么宽,冰天雪地的。后来我进入教学楼后我就明白,整个曼大的建筑地下都是连在一起的,进入一栋楼的地下隧道就能通到其他地方,甚至宿舍,而且地下基本就是一个完整的生活小区,餐厅,书店,邮局,商铺,小卖部,展示区,学习讨论区等等。We have tunnel!
有万能的地下隧道,并不意味着让国际生整个冬天都宅在地下里。学校提供非常多的适合当地气候的室外活动,温尼伯政府冬天也引入不同活动丰富城市生活,让国际留学生感受不一样的冬天。在冬天,提供足够的暖气,完全可以在室内完成各类学习生活。然后到外面等车的车站都有隔风屏包好,就算不住宿舍,回寄宿家庭也不需要在风雪天逗留太久。
在地下室通往不同学院的途中,的确看到曼大的不同成就,特别是工科,一个又一个奖杯奖品的陈列,公告栏上一张又一张关于近期工科研究的项目等,都给学生很多机会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。
走到外面,也发现曼省确实个生物农业大省,游走在曼大总会看到一片片实验的地儿,给学生做科研提供了不少良好的资源。而且旁边有红河流过,让整个校园充满自然的气息。另外,曼省恰好在中部,链接东西和美国的终于枢纽,物流业也发达,也随之带动电子商务等商业的发展。因为,很多国际留学生在温尼伯读书都偏向选择理工科,物流,商科等专业。
吃完晚饭回住的地方已经8点了,从窗外看,很不习惯,因为在中国,有些城市的晚上八点是非常热闹的,但在这里几乎没什么人在街道上了,灯光基本从屋里透出,或许周五周六晚的party night才会热闹点吧。
但北美的中小城市就几乎是这类型的,或许这才适合学生在为生计搏杀前安静地读个书,闲逸地度过一段象牙塔日子,给时间去思考一下未来,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吧。况且加拿大的读书本来也不是说混混就可以过的,每周几乎满负荷的作业,小组讨论,调研,大部分学生晚上几乎与作业度过,要顺利毕业几乎离不开平时的努力,估计也没太多时间感觉孤独吧。